首页 运营技巧
注意力经济的终局:当所有平台开始"全域运营"
08/11/2025

注意力经济的终局:当所有平台开始"全域运营"

一、从流量争夺到注意力深挖:平台运营的范式转移

2025年618期间,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:淘宝直播间开始出现抖音网红,微信小程序里能刷到小红书内容,甚至美团外卖骑手在B站开起了吃播。

这种"平台无界化"现象标志着互联网竞争已进入全域运营新阶段。根据QuestMobile数据,头部APP的用户时长争夺在2024年达到白热化程度,平均每个用户每天在6.2个平台间切换高达43次,注意力碎片化程度较疫情前增长300%。

平台无界化

传统流量思维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。阿里巴巴最新财报显示,其获客成本从2018年的200元飙升至2024年的980元,而用户平均停留时长却下降了18%。这一数据印证了一个残酷现实:流量红利彻底消失后,简单粗暴的用户增长模式已经失效。

当所有平台都开始做直播、都上线短视频、都搭建内容社区,差异化竞争的主战场转向了用户注意力的"深度运营"而非"广度覆盖",全域运营的本质是对用户注意力的立体收割。

以完美日记为例,这个曾经依靠小红书种草起家的品牌,如今构建了"抖音引流+私域沉淀+线下体验"的全渠道矩阵。其2024年用户数据显示,跨平台用户的年消费额是单平台用户的4.7倍,互动频率高出3.2倍。

内容膨胀

二、内容通胀时代的运营困境:当供给远超消化能力

微信公众号每天新增超过100万篇内容,抖音每分钟上传50万条视频,B站2024年UP主数量突破300万——我们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内容爆炸时代。然而,用户的内容消费能力并未同步增长。

内容过载带来两个致命影响:创作者收益的普遍下降和用户选择疲劳的加剧。小红书2023年创作者调研显示,腰部账号的平均单篇笔记曝光量同比下降42%,而头部账号的集中度提高了27%。这种"马太效应"的强化使得平台内容生态逐渐失去多样性。

与此同时,用户面对海量内容产生的决策疲劳,导致平均浏览深度持续下降。阿里妈妈数据显示,2024年消费者从点击到购买的决策链条比2020年延长了1.8倍。

在这种环境下,平台运营的核心矛盾转变为:如何帮助用户在有限注意力下发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?传统算法推荐面临边际效应递减,单纯增加内容供给也不再有效。

一些平台开始尝试"减法运营"——得到APP限制专栏数量,确保每个新品类的专家不超过3位。这种反直觉的做法反而提高了用户满意度和付费转化率。

用户心智

结语:运营的终极竞争是用户心智份额

当所有平台都拥有相似的功能、相近的内容、相仿的算法时,真正的差异化将来自对用户数字生活方式的深刻理解。全域运营不是简单的全渠道覆盖,而是对用户注意力旅程的精细化陪伴;不是榨取更多用户时间,而是在有限互动中创造更大价值。

未来的赢家可能是那些率先实现"心智份额运营"的平台——当互联网进入存量时代,运营的终极目标或许应该是:让用户在关闭APP后,仍觉得这段时间花得值得。